
千古风流东华门 自古是成都核心区
从中唐开始,成都河道开始了大变局。德宗贞元元年(785年),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主持开凿了一条横贯东西的解玉溪,从城西北郫江引水,沿西北-东南走向穿城而过,经大慈寺之南流过,最后在合江亭附近注入检江。解玉溪因其河沙可以打磨玉器而得名。其故道今已很难说清,只有城中的某些街名或许还透露出蛛丝马迹,如玉沙路就是解玉溪留下的记忆。距开凿解玉溪68年后,唐大中七年(853年),西川节度使白敏中在解玉溪之南又开凿了一条贯穿东西的金水河,依然从郫江取水,最后在大慈寺南与解玉溪汇合。两条河的开通,使城东、城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,大慈寺雪锦楼前的季节性市场更加繁荣,并出现了夜市。
发生在太和三年(829年)的围城事件后,高骈镇蜀的第一件事,便是使原来与检江(外江)平行而流的郫江(内江)改道绕城北、城东而流,最后在东南合江亭与检江相汇。从此,形成了一千多年“二江抱城”的地理格局。
成都水系的大变局,为摩诃池带来了新的面貌。唐代摩诃池的范围大致以今天府广场四川科技馆及周边为中心,北抵骡马市,南达红照壁;东至顺城街,西到东城根街。如此广大的水域在城中堪称空前绝后。
于是摩诃池成为隋唐时期成都城内著名的水文化景观。张义奇
杜甫流连摩诃池
在沉睡了千余年后,成都东华门遗址附近的摩诃池再度重现天日。将时间逆推千余年,这座诞生于隋代的“人工湖”到了唐代中期,已经成为成都著名的风景区,不管是文人雅士还是凡夫俗子,都爱到此泛舟游览。在文人墨客们的熏陶下,风光秀丽的摩诃池上刮过了一阵又一阵诗风,那些留存至今的文字也为后人再现了当年摩诃池的浪漫与繁华。
唐代摩诃池的美,令人惊叹,令人沉醉,它突破了身份的高低,地位的束缚,无论是曾任中低级官员的杜甫,还是身为高级官僚的宰相武元衡、果州刺史畅当,再或者是名将高骈,都在这里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文字烙印。

- 上篇文章:罗家宽:走出夔门,回望巴蜀 画到妙处静气生
- 下篇文章:金堂县土桥镇朝阳社区 孝善文化催生文明乡风

028-86612222
028-86969110 96111
028-85587777 85555046
028-88881890
028-8432199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