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栈一般二更后关店门。棉花街、青石桥一些客栈有弹唱者夜间入店,以备旅客消闷。但东大街之客店不准弹唱,因恐扰及商家生意。尤其是“鼓楼街之店多住西商”,更不准弹唱者入内。
清末成都有318家客栈,另有“寄宿人家”(指临时可寄宿的民居)367处。一些大客栈的老板,都有背景。除官场关系外,往往还有袍哥、帮会身份,才吃得开。光绪二十三年(1897年),合川县教谕(相似县教育局局长)丁治棠到成都谋差事,在日记中记录了他从北门进城投宿的情景:
“入北门,喧声潮涌,红尘四合,毂击肩摩,(拥)塞而进……进城由鼓楼大街,过沟头巷,穿暑袜街,出东大街入南打金街,到‘荣隆店’寓焉,占西一房。见店主谢星五,叙寒温。谢西充人,熟悉宦途,(督)院司、书吏,皆其故旧。受友托,有肝胆。凡教职公务多倚办焉……”
从丁治棠记录中可知,店老板谢星五和总督衙门官吏关系烂熟,常穿针引线为住客办些买官卖官“走后门”之类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