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生活
百年前的老成都人怎样照明和取暖?油灯照明 柴炭暖身
2015-12-19 19:30:30  |  新闻中心 蜀风艺文文化成都 

售卖烘笼儿炭火

据傅崇矩记载,当时成都市面还有“炭元”,分为枫炭元、黑炭元,均系炭渣团成。火盆、烘笼中用它,炭铺销售每十枚约钱20余文。炭,零售每斤十七八文。炭以青树煅成,专以御寒。有钱人家,冬天以铜盆、铁盆燃之取暖。桴炭,则为杂木细枝烧成,俗称“桴糟”,每斤值钱十文上下。贫苦者用烘笼,中置瓦钵燃桴炭取暖。

清末成都的街头巷尾有种摊子,周围偶尔还有外国人伸长颈项呆看。到成都任外教的日本人中野孤山,曾津津有味地写道:“此地的炭火小贩在世界上大概绝无仅有……各个路口,就有炭火小贩在大瓦盆里放入少许熏烧的炭,用灰蓄盖着,以卖给过往行人。徒步往来的人,一到这个季节,一般都把双手揣在怀里,胯下吊一个烘笼(竹篾条编成的笼子,里面放一个土陶火钵)。换一次炭火,价格是二至三文钱。顾客一到,就把烘笼从胯下取出来。接着,炭火小贩(贫妇)就从大瓦盆底部翻出早就蓄好的炭火,再在上面添一些细软的小木炭,用竹扇子扇几下。等木炭燃旺以后,小贩把那些木炭放进烘笼,并在木炭上盖一些稻草灰。最后,顾客不声不响地接过烘笼吊在胯下,双手揣入怀里,迈着外八字方步离去。”

直至上世纪50年代,我在成都街巷仍常见中野孤山叙述的景象。

本文共5页 12345
来源 成都日报  |   作者 郑光路
点击阅读更多【成都历史】新闻
听清末民初成都“五老七贤”故事 感念传承先贤精神
百年前的老成都人怎样照明和取暖?油灯照明 柴炭暖身
老成都历史:红星路三段 禅茶远播 商号云集
成都故事会从《史记》看成都 品味巴蜀风土人情
成都红星路二段文士荟萃 文化高地 风流蕴藉
成都红星路一段历史 文人荟萃 报馆麇集
历史名城成都的惬意与风雅
张驰:城市的魅力、街巷的魅力 我们的街巷和我们的历史
[下篇文章] 四川省教育考试院:2016年高考下周六开始网上报名
[上篇文章] 四川大学历史学家舒大刚:​多元文化形成洒脱的巴蜀气质 巴蜀文化独步全球
关于我们 | 服务条款 | 广告联系 | 加盟合作 | 联系我们
欧咯®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
Copyright © 2006-2021 CDRX.net All Rights Reserved.
欧咯®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