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开江回答:中外通婚,多由外洋留学生兴起。如最早留学美国的容闳,留学英国的何启……后来外交使臣长期客居异国,与所在国洋女人成婚渐成风气。如素有才子之称的陈季同,在海外任翻译、参赞,就娶法国女人为妻。
清末中外通婚刚开始时,一般男方为华人,女方为欧美人或日本人,少有中国女子嫁给外国人。1898年,挪威女传教士在山西霍州传教时,与中国教徒成秀琪结婚。女传教士随中国习俗改名“成玉英”。婚后两人一起到英国,女儿满四岁时,夫妻俩又到山西,在晋城开设“戒烟局”,生意兴隆,日子美满。
清末四川也常有留学生娶外国人。1906年留学日本的陈新知,娶日本女子山口智慧为妻,留学期满携妻归川,教习“东语”(日语)为业,过得其乐融融。山口智慧后在重庆创办幼稚园,附设保姆师范科培养女教员,山口智慧为教习,陈新知为助教。
因中外种族、文化、国情不同,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视洋人为“异类”,很多洋人也瞧不起贫弱中国。1899年,美国女传教士什尔弗斯在广东佛山和中国男子蓝子英相恋,即将成婚,附近几十里的中国居民闻讯大惊,把娶洋妇视为不可理喻;在中国的美国人也惊讶万分,怀疑这个执意嫁给“东亚病夫”的美国女子是否“病狂”(精神病)?还请美国驻华副领事派医生去检查。最终美国领事馆以“洋妇嫁华人例无禁阻”,表示并不干涉此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