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三军/文
上世纪六十年代,临江路新一号泥墙瓦房内的居民,有着跟今天迥然不同的生活——烧蜂窝煤、担自来水、倒马桶。成年人各自忙碌,顽皮儿童则疯了似的玩耍,斗鸡、打弹子、拍纸烟盒、滚铁环、粘蝉子、游泳,有时还集体恶作剧……
前世今生
临江路应是修筑新南门大桥外致民路、南台路时的附带产品
从百度地图鸟瞰,临江路不过是一条从大学路南尾左拐,几乎笔直指向锦江河畔的小路。最初可不是这样的,记忆中至少七弯八拐才抵河边。《成都城区街名通览》记载:临江路南起大学路与南台路交会口,北止南虹路,长330百米,宽2米,泥石路面道路弯曲。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为安置撤退到大后方的大量人口,同时也为了方便城内居民“跑警报”,于当年冬天在市区东南方向新开一道城门,命名为复兴门,越明年筑一石础木面桥,也叫复兴桥。不知何故,成都人只喜欢称其俗名新南门,以及新南门大桥。天久日长,约定俗成,原先的大名隐去,一直延续至今。
临江路应是修筑新南门大桥外致民路、南台路时的附带产品。说它是附带产品,是相对于致民路、南台路以及大学路,更狭小逼仄。真怀疑最初为田塍小径。后来,城内人拥出躲炸弹,安置流民,成都市县的人刚进城又没有找到活儿和住处,便在路两旁搭建简易棚屋,时日渐长人渐多,便成了居民区。我无法断定临江路最先肇始于大学路与南台路交会处,还是锦江河边,抑或同时形成,但可以确定的是,路边民房大抵从锦江河畔向南次递延伸。这是因为,从河边走来,先有临江路一号,再拐一个逼仄的左弯,才有临江路新一号。出新一号便到大学路或南台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