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生活 400-633-4033
成都三国文化的广度与深度:成都历史上的7座武侯祠
2014-11-01 15:27:36  |  新闻中心 蜀风艺文文化成都 

作为一座历史悠久,文化沉淀深厚的历史名城,成都在千年历史中曾多次作为都城。但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,莫过于三国时期由刘备建立的蜀汉都城。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名著《三国演义》问世以来,刘关张结义的壮怀激烈、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可歌可泣、姜维假投降的豪情悲歌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太深刻的三国烙印,而沉睡在成都大街小巷中的那些三国遗迹,则在人们的记忆中、在市民的口碑中被逐渐唤醒,为世人传诉着属于三国时代的兴衰往事。行走成都,你能感受到浓浓的三国气息扑面而来,或许就是你身边一块不起眼的小石头,或许是一段已经荒废的水渠,那里就承载着千年以前的蜀韵汉风。

成都历史上的7座武侯祠

今天的成都武侯祠,原本不是武侯祠,而是清初在刘备庙遗址上重建的奉祀刘备和诸葛亮君臣的祠庙。对此,已有人著文阐明。那么,成都历史上的武侯祠在哪里,其兴废又如何呢?

成都最早的武侯祠在古代少城内

诸葛亮于公元234年病逝后,开始成都没有建祠祭祀。当时朝廷认为:“若尽顺民心,则渎而无典;建之京师,又逼宗庙。”就是说,在成都建祠,不合礼制。一段时间里,百姓便“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之上”。

成都有武侯祠是在诸葛亮死后70年。据宋人祝穆的《方舆胜览》载:“孔明初亡,百姓遇节朔,各私祭于道上……李雄称王,始为庙于少城,桓温伐蜀,夷少城,犹存孔明庙。”李雄于西晋永安元年(304年)称王。少城为秦时张仪筑,其范围约在今长顺街至东城根街,红光路与桂花巷之间。由于无资料,此祠的规模不得而知。桓温伐蜀在东晋永和三年(347年)。祠宇当在此后荒废。

本文共15页 123456789101112131415
来源 成都日报  |   作者 陈荣
点击阅读更多【三国】新闻
锦绣鸿图,共品三国 ——《鸿图之下》携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发起三国文物传承焕新计划
锦绣鸿图,共品三国 ——《鸿图之下》携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发起三国文物传承焕新计划
厚化三国文化讲坛武侯区梦想剧场开讲 专家解读诸葛亮《诫子书》
成都故事百家谈:蜀道上的遗址遗迹 烙下三国文化的历史印记
陈颖:“刘备的江山——哭出来的”刘备是否很爱哭
​成都武侯祠文臣武将塑像廊 黄忠的座次何以居中
三国英雄赵云 白马王子 智勇兼备
80后作家马伯庸:大三国遗址文化 正能量澎湃
成都三国文化的广度与深度:成都历史上的7座武侯祠
[下篇文章] 2014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今日开幕 推进中国西部教育国际化
[上篇文章] 澳大利亚当代艺术旅游团来成都开启艺术之旅
关于我们 | 服务条款 | 广告联系 | 加盟合作 | 联系我们
欧咯®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
Copyright © 2006-2021 CDRX.net All Rights Reserved.
欧咯®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