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墓侧的武侯祠
今天的武侯祠,实为君臣合庙。在唐宋时代,刘备和诸葛亮却各有祠庙,并列于刘备墓旁。宋人任渊在绍兴三十年(1160年)撰的《重修先主庙记》中说:“成都之南三里许,邱阜岿然曰惠陵者,实昭烈弓剑所藏之地。有庙在其东所,从来远矣,大殿南向,昭烈弁冕临之。东夹室以附后主。而西偏少南又有别庙,忠武侯在焉。老柏参天,气象甚古,诗人尝为赋之。”任渊的记载指出:在刘备墓东侧,即今天祠庙的位置上,有刘备庙、后主祠、武侯祠,三者约呈“品”字形相毗邻。此武侯祠始建于何时,无资料可考。可能建于南北朝。
位于刘备墓侧的武侯祠在唐宋时,是成都的一大名胜,前来拜谒的文人雅士络绎不绝,有的立石为记,有的吟诗抒怀。提到诗人的吟唱,人们自然会想到杜甫于上元元年(760年)春来此踏访时写下的《蜀相》诗。“丞相祠堂何处寻,锦官城外柏森森……”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,在成都堪称妇孺皆知。此外,岑参的《先生武侯祠庙》、李商隐的《武侯古柏》、陆游的《谒汉昭烈惠陵及诸葛公祠宇》等诗,也不失为凭吊感怀之佳作。这些诗歌和祠内的碑记,不仅讴歌了诸葛亮,而且也勾画出了当时祠堂的概况。武侯祠“宇第雄观”,与刘备陵庙相接,内奉诸葛亮像,蜀人四时祭祀,祠内香火兴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