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生活
清末成都茶馆 516条街巷518家茶社 ​三文茶钱坐享一天
2015-11-07 22:51:16  |  新闻中心 蜀风艺文文化成都 

茶馆又称茶铺、茶楼、茶园,消费低廉,社会功能丰富,是成都人主要的休闲社交场所。写茶馆的文章不少,但谈到清末成都茶馆,少为人知的东西仍很多。

高桌子 高板凳

清末成都人称茶馆为茶铺,正式的名称则是茶社。

今人谈到清末成都及四川茶馆,多描述为:传统茶具都是“三件头”:茶盖、茶碗、茶船子(茶托),合称盖碗茶,坐的竹椅有靠背和扶手……这些描述其实不准确。

清末成都的茶社,是最大众化、平民化的休闲聚会场所。当时的华阳县令周询记载:“‘茶社’无街无之,然俱当街设桌,每桌四方各置板凳一,无雅座、无楼房,且无‘倚凳’(即靠背椅子),故官绅中无入饮者。”“碗皆有盖,惟碗底少有托船。”

所以,清末茶社以方桌、长板凳、无茶托的茶碗为主。当时有在茶社评理、“吃讲茶”判公道的习俗,因此有句民谚很流行:“高桌子,高板凳,说得脱,走得脱!”

街头空坝、祠堂会馆、佛寺道观……处处都挂有写着“河水香茶”的布幌子或红纱灯笼,成为城内独特风景。

1909年《四川官报》统计:省城成都有街巷516条,有茶社518家。周询说“无街无之”,此言不虚。当时警察局规定:茶社不准沿街乱摆桌子占道经营,必须“每铺皆用栏干”界定营业范围。据此,“警署发有规则”(营业执照)的正规“茶社”为454家。

本文共5页 12345
来源 成都日报  |   作者 郑光路
点击阅读更多【成都历史】新闻
听清末民初成都“五老七贤”故事 感念传承先贤精神
百年前的老成都人怎样照明和取暖?油灯照明 柴炭暖身
老成都历史:红星路三段 禅茶远播 商号云集
成都故事会从《史记》看成都 品味巴蜀风土人情
成都红星路二段文士荟萃 文化高地 风流蕴藉
成都红星路一段历史 文人荟萃 报馆麇集
历史名城成都的惬意与风雅
张驰:城市的魅力、街巷的魅力 我们的街巷和我们的历史
[下篇文章] 成都菱窠路小学参观李劼人故居感知菱窠文化
[上篇文章] 首届成都购茶节在新会展中心正式开幕持续到11月9日
关于我们 | 服务条款 | 广告联系 | 加盟合作 | 联系我们
欧咯®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
Copyright © 2006-2021 CDRX.net All Rights Reserved.
欧咯®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