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督尹昌衡茶社拜客
街头茶社很多还是袍哥(哥老会)“码头”所在地。外地袍哥新来此地,进茶馆后按暗号叫茶,摆茶碗、取坐势……与伙计用黑话搭上线,再介绍给本码头的交际五哥引见本地舵爷。哪怕来者身负重案、亡命江湖,都可得到几分庇护。
1911年12月8日发生成都兵变,各州县袍哥队伍“同志军”入城维持治安,众至数万,刀光剑影一片。四川军政府都督尹昌衡公开号召袍哥在各街成立“公口”(码头)。大小街巷茶铺张灯结彩,一面面大旗帜迎风飘扬,上书某某保路同志会、某某路同志军。富贵士绅、官宦想保身家,都争着出钱“嗨袍哥”。这时的市井茶社,比大官衙门还威风。
尹昌衡也自封为“大汉公”舵把子,天天到成都各街茶社码头拜客。各码头的袍哥好汉们在街头焚香以迎,为尹“挂红”进酒。袍哥码头越来越多,尹昌衡只好把这些红纱、红绸、红布从身上脱置左右战马上,五匹马也堆不完。他每出去一次,必披一身红纱、红绸、红布回来,堆在床上便又去拜,往返拜客披红。
当时身临其境的彭邵农记载:“我到达省城,一进城门,看见每家茶铺外面,摆有一张围着彩色桌围的方桌和几把靠椅,在方桌面前拜访、联络的人,都是一些袍哥公口和同志会的管事。这些人的形象好像是戏台上演《水浒传》的英雄们,各色各样的打扮,有插野鸡翎子的、有开花脸的、有穿英雄褂子的、有围战裙的等等,他们所讲的话跟川剧《巴九寨》上的一些台词相同……”
这时,高档新式茶座极度萧条;大众化平民茶铺,迎来空前绝后的历史大辉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