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在金谷山石崖静坐、参禅悟道的过程中,为了提神醒脑,解困除乏,逐渐养成了饮茶习惯,开创了禅茶之法。蜀地茶树的种植、制作、饮用,历史最久,规模最大,并具有鲜明的佛教文化特色。四川蒙山茶,自汉代以来就享有盛名,天宝元年(742年),蒙山茶开始入贡朝廷,制作者均为蒙山佛寺僧人。资州、蒙山相距仅几百里,两地僧人常有来往,禅茶活动交流频繁。
无相禅师饮用禅茶的来源有两种:一是当地采摘焙制之茶,一是他人奉送的蒙山等地之茶。据《历代法宝记》载:无相离开资州后,其弟子无住禅师,曾派董璇居士专程到成都净众寺,为无相禅师奉献茶芽半斤,无相得到茶芽后非常欢喜。茶芽乃采摘茶树嫩芽焙制,当属茶之上品。
无相禅茶在参禅品茶的长期实践中,经过师徒历代传承,形成了世俗人饮茶之外的自身禅茶特色,为世界茶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天宝十八年(755年)“安史之乱”中,玄宗皇帝惊魂失魄,仓皇入蜀,驻跸成都。时有“沙门英干施粥救贫馁”,帝心恻隐,敕建一寺,赐名“大慈”,并御笔手书“大圣慈寺”四字为额,赐地千余亩,请无相禅师重建大圣慈寺,共96院,8500间房。无相在大慈寺提倡禅茶之法,故大慈禅茶沿袭无相禅茶发展而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