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生活 400-633-4033
张义奇:从红星桥(一号桥)到新南门 半城风流红星路
2015-11-14 22:50:13  |  新闻中心 蜀风艺文文化成都 

宋代到清代,东大街一带一直都是成都最繁华的商业重地。清末,东门大桥是专营木材的水码头,河岸边木材堆积如山。

百多年前东大街就是“富得流油”的一条街。清末东大街一线遍布造币厂、票号、银行,是当时四川乃至中国西南的金融中心,银行、票号、银号、金铺林立;著名的成都造币厂也建在紧邻东大街的镋钯街。中国货币上有帝王肖像,则始于1903年成都造币厂铸造的银元。也许是地旺的原因,目前东大街仍然聚集了成都大多数的金融企业。

实事求是说,东大街一直是老成都最为富庶的金街。绸缎铺、首饰铺、皮货铺,最大最豪华的店铺都在东大街,街上行人、车辆络绎不绝。李劼人先生在《死水微澜》中描述说:“东大街是成都顶富庶的街道,凡是大绸缎铺,大匹头铺,大首饰铺,大皮货铺,以及各字号,以及贩卖苏、广杂货的水货,全都在东大街。所以在南北两门相距九里三分的成都城内,东大街真可成为首街。”

科甲巷:石达开殉难之地

几百米长的科甲巷得名于清乾隆五十一年(1786年)。科甲巷包括正科甲巷、大科甲巷和如今已不复存在、仅留其名的小科甲巷。正科甲巷为南北走向,大科甲巷为东西走向。

200多年前,朱熹后裔在此购宇立祠之时,此地既无“巷”更无“街”,只有“诸葛庐”之名。乾隆五十四年(1789年),朱熹的裔孙们以“朱祖文”之名,用700两纹银购得地块建立宗祠,现仍存《杜卖文契》为证。那为什么后来有了“科甲巷”呢?

本文共18页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
来源 成都日报  |   作者 张义奇
点击阅读更多【成都历史】新闻
听清末民初成都“五老七贤”故事 感念传承先贤精神
百年前的老成都人怎样照明和取暖?油灯照明 柴炭暖身
老成都历史:红星路三段 禅茶远播 商号云集
成都故事会从《史记》看成都 品味巴蜀风土人情
成都红星路二段文士荟萃 文化高地 风流蕴藉
成都红星路一段历史 文人荟萃 报馆麇集
历史名城成都的惬意与风雅
张驰:城市的魅力、街巷的魅力 我们的街巷和我们的历史
[下篇文章] 成都市教育局 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法定监护关系的有效证明就可申请入学
[上篇文章] 中德(蒲江)中小企业园 千亿级智能五金小镇即将起航
关于我们 | 服务条款 | 广告联系 | 加盟合作 | 联系我们
欧咯®旗下网站 成都热线
Copyright © 2006-2021 CDRX.net All Rights Reserved.
欧咯®版权所有